19年夏天,南疆之行历历在目,灿烂的历史人文,独特风土人情,秀美的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峡谷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应朋友之约,再次相会喀什。
19年,喀什偶遇,搭马老师的顺风车去塔县,五年后居然成了要好的朋友,马老师特意要来机场接我们。
马老师藏族人,出生在青海和甘肃交界的牧区,毕业的时候就申请到喀什教中学语文,5年前见到他的时候,才毕业3年,刚买了新车,本来想约一起来支教的女老师同去塔县玩,怕同事有心理负担,就说自己想假期跑一下顺风车,要不顺道塔县玩。同事答应后,马老师开始关注本地拼车群,看有是否搭车去塔县的信息。恰好我通过QQ群搜索,找到了当地拼车群,发布了去塔县的搭车信息,没想到就这样和马老师偶遇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专业的老司机,可爱的马老师还特把自己驾驶证,行驶证和教师证发给我看。第二天早上,见到马老师,瘦瘦的个子,脸上除了青涩,羞涩,还略带紧张,语言不多,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同的还有来自云南活泼开朗,身材娇小的蔡老师。于是,我们开启了五年前愉快的帕米尔高原之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是再想来喀什,在想见到马老师的原因之一吧。
五年后,再次见到马老师,曾经像学生清廋的身体,变得硕壮起来,略显紫铜色的脸上的上多了几份成熟,笑声变得爽朗,“哥,马老师”,如同亲人般的来了一个拥抱。就这样,愉快的喀什之行,又一次开始了。
晚上,马老师带我们吃了当地比较有名的维族餐厅,逛了古城,第二天早上去了清真寺,香妃墓,都是传统旅游线路,不用言表。但中间有个小插曲,参观完香妃墓,抄近道去停车场,要穿过一个冰激凌店,天太热,乘马老师发动车打开空调降温的时间,我们决定就在冰激凌店坐坐,店里面的售货员是两个漂亮的维族小姑娘,阳光青涩写在脸上,一看就是勤工俭学。我们点了4份冰激凌,小姑娘第一天上班,有点紧张,在付款时,把账算错了。我还在开玩笑说,数学一定是马老师教的。没想到,马老师进店来,一下认出来就是马老师五年前教过的学生,还能叫出她的维语名字,搞得小女孩略显紧张局促,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稍后上图)。
下午,特有意义的旅行开始了,下乡体验维族农家乐。从香妃墓直奔离喀什市区大约二十公里的农村-伯什克然木乡,该乡以盛产葡萄而著称,马老师在乡里的村工作队驻村一年,十分熟悉这里。开了十几公路大路后,拐进了农村的小路,路宽刚好并排两辆车,小路四通八达都已硬化,路两边整齐排列高高的白杨树,树后面几乎都是葡萄园,搭的层层架子,浓密的枝叶上挂满了一窜窜青色的葡萄。维族的房子沿着路边零散而建,门口都有放板凳的传统,随时都在欢迎客人来坐坐。
小路几拐几拐就到了维族农家乐,一栋三层楼的砖结构房子,外表看和内地的农家乐没事区别,房子周边各种园子,葡萄园(普通园下搭着维族人特有炕床,床上铺着地毯,毯上放着餐桌),水果园,鸵鸟园等,游客可以在里面自由游玩。
楼的后面木架搭的很大的棚子,葡萄藤子沿着木架缠绕,虽外面酷热难耐,走进棚下特别凉快,大棚两侧放置了七八张大炕,中建是宽阔的活动区,正前方是音控区。我们达到时,已是满座。马老师提前预约,老板已给我们留了炕。虽听不懂老板说啥,但在马老师的介绍下,老板热情无以言表。我们脱下鞋直接入炕,盘腿而坐,等待美食的开始。虽是周二,没想到如此热闹,每桌前都围满了人,盘腿而坐,女人围一起,男人围一起,餐桌上堆满了吃的东西。随着音乐的响起,本地维族歌手唱着维族歌曲(应该人人都会唱歌),女人们走下炕,穿着精美绸缎做的连衣裙和高跟鞋,伴随着歌曲翩翩起舞,每个人都烫了卷卷头发,虽身体略带发胖,但舞姿优美,不管男人和女人脸上和眼睛里都发自内心的幸福写满脸上。演出中间,还会穿插带着八角帽,留着八字胡,穿着传统维族服的大叔,表演精彩的维族独舞,跟着每个客人互动,在他的感染下,我们不由得随着大叔的节奏一起扭动身体。
不一会儿,餐前甜点就上来了,西瓜,哈密瓜,樱桃,杏,馕,酸奶子,凉糕,砖茶,堆满了桌餐桌,一看就真能饱。西瓜真甜,杏真香,酸奶真丝滑,凉粉特冰爽,一样尝一点儿,很快就真饱了,可正餐主菜还没上呢。想到下午还要待几个小时,胃一下就放松了,还能撑,决不能错过所有美食。烤肉串来了,一串相当于内地的三串,大盘炖羊排来了,羊排肉香醇厚,虽肚子撑,还能塞的下去,馕坑架子肉,里酥外焦,纠着新疆特有甜丝丝的洋葱,又啃了好几大块羊腿肉,尝了一个皮薄肉大的羊肉包子,这才发现肚子实在没地方塞下去了,歌舞还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