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年多前开始装修的时候,我们想节约预算,也觉得没有必要装电梯这个东西,回翻那时候的照片,都是假期全家开心出游、精神饱满的样子。
后来,她越来越需要一部电梯。
24年元旦过后,我们打定主意,排除一切困难,为已经入住多年的房子加装电梯。

要考虑几层楼贯通,又不想改变大的结构,因此决定安装位置还是设置在楼梯中间,但需要把原有的栏杆拆除,切割三个方向的楼梯的一部分,以适当增大轿厢的载人空间。对于领导来说,即使加装电梯,改造后的楼梯也不能太局促、难看,因此在正对的左右两个梯步,切割较少的尺寸,在电梯背后的梯步稍许多切割一些,以容纳后置的配重空间,并保证一定深度的轿厢,这是指导思想。在我们家,领导提出美学需求方向,老汪这个工科男负责拟定技术路线来落实,是一贯模式。
中间考察过程不表,春节前某天,风和日丽,领导亲临某电梯展厅,反复观看几步电梯样品后,在外观、性能、价格几个要素的权衡后,她基本描绘出了内心的电梯需求框架:
一、电梯被楼梯包围,因此必须是通透的,不然太压抑,选定全玻璃观光类型,井道采用厂家生产的一体式井道,以保证美观并节约空间。
二、配重块的滑轨、连接系统这些有碍观瞻的东西,尽量集中在后面,并封闭起来,进电梯方向,开门、左右两侧都是干净的,后面一块深色的金属板阻挡了大部分机械装置的呈现。
三、为最大程度开门,也为美观,领导选择了最贵的平开中分式的玻璃门(两扇,中间旋转打开),我有点肉痛,但脸上尽量云淡风轻,没有表现出内心的小气来。
大方向已定,在这个框架下,我具体化技术配置:
一、采用传统曳引式电梯,这是技术最成熟、系统最稳定,受力最平衡的一种模式,电机驱动力也最小。
二、后置配重,以保证美观,配重乃至轿厢后面板,采用类似于背包电梯的样式,就是配重和轿厢的滑轨,全部布置在最后端,以有效遮丑。整个轿厢的重量,还是依靠轿厢平面中间位置的钢带,悬挂在上方,这样轿厢就不会对滑轨产生横向压力,导致长期使用后滑轨磨损和变形,这是背包式电梯大家最担心的点之一。最后选定的电梯,既在结构上避免了这个,又兼具了背包式电梯的美观,这是我最满意的一个点。
最后,领导把轿厢内装饰的样式,乃至呼梯按钮这些小件,都确定下来了,签合同付钱,剩下的就是,等待这部期盼多年的电梯安装到我们家了。

北方的厂家似乎春节休假时间特别长,几大箱的设备姗姗来迟,终于到达车库。
因为是入住后改造,等所有的设备到位后我们才开动,这个过程很乏味,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大量伴随的清洁工作。
而这段时间,我已没有多少精力来管这个事情了。
为了不破坏已经安装好的楼梯石材,在需要切除的狭窄的梯步上固定轨道,之前我就和厂家联合设计了两种钢制构件,最终楼梯也顺利切割完成了。
切完是这个样子,切下的部分用电镐破碎,并小心运送下楼,因为石材已经投入使用,这个环节对梯步的保护至关重要。现实中很多工人做事情最在意的,是他自己是否方便。
下挖电梯井下沉部分。
电梯井道底坑的混凝土的浇筑。
当井道成型,安装师傅就把生产好的钢架拼装固定好,完成电梯运行框架。
整个电梯安装调试的过程需要耗时半个月左右,中间有段时间,我曾经疯狂地与电梯公司交涉、催促进度。
最终这部电梯的框架、轿厢装好了,也能够正常运行,只是封闭框架的钢化玻璃还在生产中,因为前期切割需要恢复的油漆美化工作,也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进行中。
我不再催促任何人的进度。
最需要电梯的那个人,她也再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