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我的生活里还没有林奕含这个名字,我未曾接触过她的作品,更不知道她的故事。直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进入我的视野,我才意识到,这位作家和她的故事已经发生了,而我的阅读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欣赏,而是在众多事件的揭露中,试图理解林奕含为何会选择自杀。各种报道、揣测、流言和证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阅读这本书的背景。
林奕含的文字里隐藏着什么?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林奕含的作品中透露出她对自身经历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的心理挣扎。她的文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叙述,更是对精神状态和精神结构的探索。如果林奕含能够通过精神分析来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或许她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为何写作、如何写作,会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自觉,这可能会改变一些事情的走向。
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的是林奕含在面对自己经历的事件时,那种无法放下的挣扎。她不断地试图将这个事件外在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呼喊:“不是我的错,不是我的错”。她需要不断地证明,这整件事情不是她的错,这种证明到了让人心疼和痛苦的地步。
在小说中,林奕含将事件的主角年龄推至更小,让房思琪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任何可以作为、可以抗拒、可以选择的余地。她也将这件事情放在一个双重迫害性的环境中,让房思琪成为双重受害者。这一切都是向外投射,她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面对自己的经历。
从“客体化”到“死亡欲望”
林奕含的小说对我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求救信号。她希望通过写作来证明自己没有错,希望通过写作来拯救别人。但这种逃避和客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在逃避面对自己。她试图通过让自己在事件中彻底被动,来逃避责任和痛苦。这种被动的需求,最终可能导致了强烈的死亡意识和死亡冲动。
林奕含的自杀,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在她周围,无论是社会还是家人,都以一种简化的是非对错来看待这个复杂事件。社会的愤怒指向了加害者,而家人则试图通过否认和外在条件来证明林奕含没有错。这一切都是对林奕含经历的更深压抑,不允许她去面对和接受这件事情。
社会的“超我”压倒了林奕含,又险些压倒朱亚君
朱亚君的介入,是因为她意识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背后的真相,以及出版后可能带来的后果。她的决定不出版这本书,虽然出于对林奕含的保护,却也给林奕含带来了打击。林奕含将这本书换到另一家出版社,一出版,引起了渲染大波,后来林奕含就自杀了。又一部分矛头又直指朱亚君,让她差点从高楼上跳下来。
林奕含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她的写作和自杀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质疑和呼喊。她的经历提醒我们,面对复杂的心理和情感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专业帮助,而不是简单的判断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