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论坛看到帖子,中午我就去了向往已久的先锋街,下午又赶回去上班,自己都佩服自己!
一条先锋街的历史大概就是建国后的工业发展史,百度了一下
“穿过井口老街巷尾那座具有200年历史的月古桥便是先锋街。“先锋街”也叫“半边街”,因只有半边街道盖起铺面而得名。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50年代。
因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决定在重庆成立一所中等专业学校。1953年,重庆地质学校建成很快迁至先锋街。建校初期,学校开设的地质找矿、勘探测量等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学校旧址内,仍存有砖木结构建筑7栋,皆为红砖墙面,呈现出典型的苏式风格。其中,办公大楼因建筑平面形似飞机,被师生取名“飞机大楼”。
“嘉陵江边成长着地质人材,磨儿河畔培养着工业尖兵”,这句白话诗描述的便是重庆地质学校。”
苏联援建的大楼,现在看起都很庄严神圣,现在是图书馆,知识的圣殿。
同一时期落地井口的,还有修建于1952年的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后并入渝州大学。学校位于先锋街柏杨67号,教学楼由中心塔楼和左右裙楼相互映衬,遵从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中轴对称,采用歇山式屋顶,平面上呈现“V”字形的布局,是重庆教育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两个老人正好经过,应该跟这大楼年岁相差无几。
一砖一石都是当年穿越而来,不晓得被多少人踏足过,依然沉稳大气。
先锋街”的工业记忆不仅仅只是学校。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重庆东风化工厂、重庆油泵油嘴厂、重庆磨床厂、重庆地质仪器厂等企业落户先锋街,集聚了大量人气。各地文化、知识、技术在此碰撞、相互渗透,国有龙头企业成为井口工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来源。”
以上摘自《大渝网-故里故事·井口》
下次再去就去几个厂里走走,这次时间有限,车停先锋街路口,步行进入
槐花开得正好,同行伙伴对此十分感兴趣,无奈身高所限,可见而不可得。
继续往里面走
铁轨桥出现了,时间不够,下次再去铁轨玩
经过这个桥洞,继续
小镇的记忆一点点被唤醒,桥洞彷佛时光隧道,一头连着过往,一头连着此刻
工业遗迹的留存不只是建筑,还有很多习惯
我看见梧桐花跳跃,突然想起了黄桷坪小学操场旁边的那几颗梧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又再次变得鲜活。
走了二三十分钟,终于到了渝州大学校门,2015年这里被工商大学所弃,一切又被按下了暂停键。
小伙伴终于逮到一颗稍微矮一点的槐树,一个人全身用力拽下树枝,另一个人奋力薅着槐花,好笑得不行。
狗狗都没眼看
校园里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拍青春片都不用清场那种,本来就很清净舒服
女生寝室,男生止步,彷佛是一种无声的召唤,倍觉神秘,更想一探!
郁郁葱葱的校园依然挺立,曾经的少年早已不在年轻。
一代人在这里成长,一代人即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彷佛能听见赵子建嘶吼的嗓音和狂躁的音乐。
操场封闭了,未能入内
隔着拦网窥探,更能明白自己的位置
低头看见搬家的蚂蚁,长长的队伍,我们位列其中,又超然其外,但愿此生在这般蝇营狗苟之后依然能恪守内心的独立自由,一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