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帖
返回列表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重庆生活

你了解“丧失?吗?我们如何理解丧失?并在丧失中前行

楼主
说到丧失,我们便会想到所爱之人的逝去。其实丧失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死亡只是其中一种。诸如还有随岁月流逝带来的青春丧失、身体的机能丧失,面对现实放弃理想化的丧失,做出某个选择时也意味着丧失了其它的选择,人际中妥协是一种权力的丧失等等。

林林总总的丧失可分为:现实性丧失和象征性丧失

现实性丧失:指现实中真正的失去。诸如钱财的丢失、爱的至亲或其他重要他人真正死亡。
象征性丧失:指心理的丧失感。有人觉得做了糗事感到丢脸,就是一种丧失感。再如,在早期养育中,如果遭受养育者的情感忽视等,可能导致一个人的心里无法形成一个爱自己的父母意象,因此觉得自己没有父母,像被遗弃的孤儿一样。这是象征意义的丧失,现实中父母是存在的。
反对
  • 人赞过
  • 人反对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3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沙发

丧失无时无刻不在,稀松平常到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而心理创伤往往与丧失密切相关。

心理创伤即是事件带来的影响,超出了一个人现有的内在资源和应对能力,让他有失控的无力感等强烈内在负面情绪。这样的情绪反应会使他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阻碍他应对环境的功能。

人们能接受身体有伤痛,不觉得羞耻,但比较排斥心理有伤痛。其实很多时候身体的伤痛是心理伤痛的表达方式,觉察并承认心理伤痛,需要具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总的说来,并不是所有的丧失都会带来创伤,但创伤来自丧失,创伤外的在表现就是哀伤反应。因此,我们非常需要了解有关丧失的知识。

本文将按照丧失的心理类型分类,分别介绍其特征。

包括:成长性丧失、急性创伤性丧失、预期性丧失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3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板凳

一. 成长性丧失 
人的一生都在丧失中。婴儿出生即丧失了子宫那温暖、恒温如海洋般环抱的环境,要面对嘈杂的声音,刺眼的光线和忽高忽低的温度,然后慢慢获得适应现实环境的能力。

当婴儿从妈妈的怀抱中挣脱着下地,扶墙蹒跚学步时,你会发现他对吃奶没有那么大兴趣了。丧失妈妈的乳房,意味着他开始可以离开妈妈的怀抱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青春期少女来了初潮、少男长了喉结,身体荷尔蒙失去旧的平衡,似乎内心也失去平静。他们开始变得自我中心阴晴不定,不屑与父母交流,目光更多转向家庭外的世界——伙伴、团体或明星、偶像。他们朝向独立迈出一大步。

我们一生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必要的丧失》作者称“丧失铺就成长之路”,个体从出生、上幼儿园、入学、工作、结婚生子、步入中年、退休、身体机能渐渐退化,每一步都伴随着丧失,这些丧失都是人类成长自然的规律与必然的结果。

生命是由一系列的丧失和收获组织在一起的,真可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我们成了什么样的人以及过着哪种生活都是由我们的丧失经历决定的,无论这些经历是好还是坏。”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3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地板

传统认知里,似乎好养歹养,孩子都会一样长大,只是性格不同、命运不同而已。但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养育方式影响着一个人接受丧失的能力。在成年后容易患得患失,无法接受无常,与养育中没有被满足和好好对待息息相关。

粗略地了解下人的成长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丧失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身心体验的。

婴儿时期,由于无法形成对他人稳定的心理意象,所以当养育者离开视线,对婴儿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丧失”。感受不到养育者在身边,那种体验如同被遗弃在荒野中一般无助恐惧。如果得到及时的安抚与应对,随着长大,对他人的心理意象趋于稳定,也获得稳定存在感,就不再害怕他们离开,因为能够确信自己是不会被抛弃的,确信自己是好的、被爱的。同时他也从养育者那里学会了安抚自己的情绪,学会了一套内在自我照顾的本领,这样就有了哀悼丧失的基础。

婴幼儿形成的自我核心(存在感),就像房子有了最基础的安全的基地,因此开始敢去探索外在世界。当然,因先天气质加后天养育、环境因素等因子差异,每个人自我核心是不同的,有的薄弱些,有的牢固些。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4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1 #

接下来是关键的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是一个“心理断奶期”,孩子会用沉默或激越的方式对抗父母,他们想与父母分离,主动放弃父母的保护,丧失了父母在他们心中的权威性,而寻求同伴的认同这些心理任务。
这个时期就是心理学所说“同一性”阶段,青少年要确认自己是谁,将与喜欢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将如何迎接职业、婚姻等重大人生议题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完善哀悼能力的时期。渡过这个时期之后,个体就拥有了成年人般的哀悼功能了。

这两个时期的情感经历,决定了一个人未来成人期的人际基础,而与他人的关系,是构建自我的角色、定位和身份的基础。

成年后,总是希望伴侣按自己的期待互动的人,会被对方认为控制欲太强。这样的“控制”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对方怀抱着过于理想化的期待,并且强努地要达成期待,害怕期待落空的心情。

害怕期待落空,就是害怕丧失的体现。或许这意味着他/她在生命早期,理想化的愿望(全能感)没有经常得到满足,所以需要牢牢抓着一些东西,以避免体验难过、无力等负向情绪。在安宁病房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到,习惯掌控的人面临死亡时最痛苦和纠结。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4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2 #

放下对他人的理想化期待是一种丧失,更是一种成熟。

想想我们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是不是常常会体会到失望?因为对面的那个人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俩人因琐碎的小事强烈冲突,互不妥协时,我们也可以去觉察下,是什么让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做法?会不会如果我让步,就是我输了,我就有被你毁灭了的恐惧感?这样自我都丧失消亡了?把触发情绪的事件剥洋葱般一层一层掰开来看,无不跟丧失相关。

我们常说接受生命的无常,即是接受丧失。其实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接受丧失,哀悼丧失,迎接新的开始,就是把发生的丧失,在心理形成新的意义,整合到自己生命中,从而前行。相对具有独立性的人,更能应对丧失带来的影响。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4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3 #

案例1

一个来访者参加运动赛事时摔断了脚踝。X光检查清晰地显示他的脚踝的确断了,但他却跟大夫说,是不是X光仪器有问题,感觉检查结果有问题,觉得自己只是扭伤脚踝而已。经过半小时后,他才从震惊中平静下来,沮丧接受跌断脚踝,以及必须打着石膏在家静养这个事实。

他说自己近期焦头烂额的,母亲癌症晚期需要自己照顾,儿子才半岁,老婆晚上无法独自带孩子,所以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而且他刚刚提交晋升职位的申请书。当他听到大夫说骨折时,他内心是崩溃的,对大夫有些愤怒,觉得大夫搞错了。他正是借着“否认”自己受伤的严重程度,好让自己能以自己可以承受的步调「逐渐接受」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他说后来养伤期间想起当时反应,觉得自己蛮可笑的,但真的有否认、愤怒和想讨价还价的心理过程,脑子里闪过家人及领导的面孔及反应,似乎不好受但天还没塌下来,慢慢就平息下来。如果换以前,一定会边骂赛事组织方及场地方、骂老天,还得边骂自己不分轻重,辜负一堆人的期待,是个没责任感的人。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6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4 #

一个人相对顺利渡过他的成长期,得到好的养育,经历了必要的丧失(诸如父母逐渐的退场),就构建出自己生命核心力量,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可以撑起自己的生命世界。他与父母的关系构建出他与自己的关系,再后来,与他人的关系、与物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都成为他是谁的一部分。

当一个人失去重要他人时,他经历了什么?在情感上失去爱的支撑和陪伴,他/她会有心碎了或空落落的感觉,在情感上体验到被抛弃感后的自责、愤懑、悲伤、恐惧、孤独无力及无意义感,在认知上会有“我做的不够好、我不够好”等想法。这些体验都令人痛苦不堪。

如果我们把这一点理解透彻,就更容易理解当一个人丧失爱情、丧失工作及其它重要人事物,他都经历了什么,就不会用“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话去劝导他/她。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6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5 #

案例2

40岁G女士因抑郁来到咨询师面前,她面容姣好,身形消瘦,衣著时尚,但从晦暗的肤色和眼下重重的黑眼圈,能看出来她煎熬许久了。G女士谈起她几段恋情,大学时与大自己20多岁的有家室的男性交往,后又有几段关系,直至结婚。她直言自己交往的几段关系都不那么符合常人的标准,自己总是付出更多的那个,但无果而终。至于几年婚姻,似乎选了个“对”的人,但自己感到索然无味,自己依然常有无依无靠的绝望感。后选择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不久G认识一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单身男士,对方阳光自信、还温情,让她痴迷。交往两年,尽管对方一直没有给予承诺,但她憧憬的未来就是,夕阳下他们手握手对视一笑,转而望向不远处满身沙子玩耍的宝宝。有天她却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对方的唯一,顿时天崩地裂。随后拉拉扯扯的分手又经历了大半年,慢慢地她开始失眠、莫名哭泣,对工作及生活失去兴趣,再到起不了床,她不得不辞去工作。

咨询工作的进程比较缓慢,G每次谈话只能小比重去谈前任,有时谈起会有天旋地转感,眼神迷离。咨询师运用同频呼吸及现实问题渐渐帮助她稳定下来,但一直并不能深入去讨论,这次分手到底对她内在信念的影响是什么。随后半年的工作,G 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去和朋友聚会、去练习瑜伽。似乎看起来她逐步回归正轨。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6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6 #

然而有天G慌忙地走进咨询室,急促说:“他昨天半夜给我发微信,就一个‘……’,我顿时大脑一片空白,感到惶恐,有个声音,他又要毁了我的世界。”咨询师安顿她坐下,倒水给她,用眼神安抚她可以慢慢说。略去…咨询师问这种自己的世界被人毁掉的感觉以前有过吗?不知会不会跟你10岁时父亲去世有关?来访愣在那里,一会儿一串串眼泪无声地落下……

G女士的爸爸在她10岁时罹患癌症,一年后就撒手人寰。妈妈举债求医也没把爸爸留住,随后脸上再也没有笑脸,变得极其暴躁,至今为止G都不愿意靠近妈妈,因为妈妈的暴躁和控制。她说自己失去一个爸爸(现实性丧失),同时也失去一个妈妈(象征性丧失),变成了孤儿。她在大学没交男友之前过得都很辛苦煎熬,那些年都在阴雨绵绵天空下呼吸。

她的世界随着爸爸的逝去也毁灭了,她依恋于前任,当这个关系断裂,她曾经的体验被激活,内心世界崩塌、陷入抑郁(其实抑郁可能爸爸去世的那几年一直都有,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这次仅仅一个 ‘ ……’ ,就晃动她的世界,似乎又要被毁灭感觉。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17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7 #

首先,G的成长经历让她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其次,爸爸的丧失影响了G的安全感,内心世界失控,因此她在亲密关系中习惯做个拯救者,就像她说当年她努力学习是希望能让爸爸开心从而发生奇迹一样,她试图拯救恋情中的一个个男性。当看到信息后,她如惊弓之鸟般慌恐不安、再次陷入深深的失控感中,害怕自己刚刚安全平稳些的世界再次崩塌。

小记:透过丧失之痛,做自己的观察者、探索者和思考者,领悟伤痛的真正涵义,使我们能认领回来本属于我们的力量。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21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8 #

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丧失”?

二.急性创伤性丧失

一些重大事件会直接造成创伤性丧失,而这些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相对而言,成长性丧失的创伤是慢性创伤,更隐密且不易被察觉。

急性创伤事件一般包括:
1.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森林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雪崩、瘟疫等。
2. 意外事故:交通事故,空难、海难,踩踏、火灾及爆炸、建筑物坍塌、环境灾难(如核灾难)等。
3. 人为灾难(暴力,犯罪和恐怖主义引起的):家庭暴力、抢劫、枪击、爆炸、拐卖、性侵犯、性虐待、拷打或关禁闭、人质劫持、战争及恐怖活动等。
4. 其他重要的生活事件:手术、失业、离婚、疾病、重大医疗、死亡等家庭相关事件,或重大责任事故,遭遇不公平待遇,经历他人死亡过程等。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21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9 #

急性创伤性丧失,就像生生把一个人身体撕裂一样,往往对人的生理心理都会造成巨大的创伤,很多人经历急性创伤事件后,都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反应。

PTSD 会有一系列症状:

如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总感觉可怕的事件会再次发生;如极力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地点、人或事,甚至会出现选择性遗忘,像是创伤事件没发生过一样,但生活中要不表现麻木无感要不极易莫名崩溃;或是表现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及抑郁或焦虑情绪等。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PTSD反应。影视作品也有很多的描述,诸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海边的曼彻斯特》,受创者像生活在梦魇中,安全堡垒被击碎,无法正常生活,内心对危险的恐惧一直侵蚀其身心健康。

因个人的承受力不同,同样的事件,对有的人是如一片雪花落下,对有的人是如雪崩般的灾难。当遭受了急性创伤事件,就大部分人来说,极力推荐寻求精神科医生及专业心理工作者的支持,就像身体生大病一定要看医生一样,寻求帮助是积极、负责的智慧心态。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21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10 #

案例3:

学员W,甜美开朗,有外人看起来很美满的家庭,夫妻二人工作都不错,还有个5岁的可爱儿子。来参加沟通班,是因为W很苦恼与老公常常吵架。

她工作有能力且很努力,领导也信任她,多次给她调岗,去的不是操心的岗位就是新任务岗位,她披星戴月回家是常事。老公工作也忙,对她的工作有时表达理解,但更多的是抱怨孩子没人陪伴,家里没人照顾,认为领导就是欺负她任劳任怨,而她根本不值得这样付出,收入并没有比别人多多少。

她虽也为工作感到疲惫,但希望能得到老公的理解,因为她希望“别人眼里,奶奶是个很好的人,很优秀的人,所以孙女有出息”。老公却对这个拼命工作的动机很不屑,说她幼稚。往往这时W就会崩溃,对老公很愤怒,俩个人就对峙起来。

W的父母在她一岁时就离异了,爸爸娶了继母,她的日子过得不太好,尤其是有了弟弟以后。一次2岁的弟弟把暖水瓶碰倒,烫伤了,继母说是她故意搞的,狠狠地打了她。

她哭着从家里跑出门。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如刀割在心上。后来,她独自一人跑到了2公里外的奶奶家,奶奶抹干了她的眼泪,坚定地说:妮子,不哭,奶奶养你。从此,她与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是每早送她走出家门,每晚在门前守候她的人,一春又一春,陪伴她渡过小学,走过初中,高中时怕她在县城的高中住校不适应,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仓库陪她熬过。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失去了父母,但有个温暖的宠爱她的奶奶。

再后来,她去外地上大学,开心或不开心的事都会第一时间给奶奶打电话。她开始交男友了,分手……又有新男友……假期回家,奶奶指着来找她玩的一高中男生说,他喜欢你,你应该跟他好,比你现在交往的强。她觉得奶奶不懂自己了,因此而生气,甚至吵了架。她感到跟奶奶有了隔阂,奶奶不再是那个百般宠爱她的奶奶了。

那个假期在不愉快中结束。她返回学校后许久没有联系奶奶,有天傍晚,她走在操场上,看到天空一边的残阳似血,一边的乌云气势汹涌,似乎要吞噬这个世界。她突然有些隐隐不安,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奶奶没有接。她给表姐打电话,让她去看看奶奶,表姐后来回话说拍大门没有人应,奶奶可能串门去了。那个夜晚W多次惊醒,说不清的烦躁。

清晨W再次给家里打电话,依然没有人接,不祥的感觉裹挟了她,她心揪得紧紧的,觉得憋得慌,有些不知所措。果然,没过多久,表姐电话打来,抽泣着说,奶奶应该是昨晚在家摔倒,头磕在桌边,血流一地。今早大家看奶奶家还是没动静,才打开门进去,发现老人家已经走了。

W现在的老公,正好就是当初奶奶不看好的男友。每次与老公吵架时,她心里都有个声音:我怎么这么蠢!如果听奶奶的,或许我会更幸福。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22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11 #

W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到她经历过诸多丧失。首先是丧失了养育父母,跟奶奶建立了非常紧密的依恋关系。但在她青春期要和奶奶心理分离时,奶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W未完成这个重要时期的必要的丧失。奶奶在这时突然离世,她又丧失了最重要的亲人,并且停留在了关系僵局里,使得本来就让人悲痛的事实更加无法被接受。

没有完成哀悼,因此她始终对奶奶的离世感到愧疚和自责,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并把对自己的愤怒投射到老公身上;因此她潜意识地在工作上强迫自己必须表现得优秀——奶奶是优秀的,这样自己就能和奶奶连接,心理上不分离。

总的说来,W由于在青春期丧失初步完成“我是谁”的阶段时,奶奶的控制让她愤怒和反抗,但尚未和解的奶奶突然去世中断了这个分离的过程,因此她无法真正成为独立的自我,也完成不了对奶奶的哀悼,依然需要做奶奶的好孩子、领导的好员工,使得婚姻关系失衡。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发表于2025-04-01 14:22IP归属地:重庆 只看该作者

12 #

三.预期性丧失

预期性丧失指丧失尚未真正发生,却又在人的预期之内的丧失。常见于患上长期疾病或不治之症的病人及其家属之中。

在安宁病房,整个团队做的所有工作都在面对因丧失带来的哀伤:
让病人身体尽可能的舒适,减少患者和家属的痛苦;协同家属帮助病人完成遗愿,让患者们在爱的连接(四道人生)中减少遗憾;最后,帮助家属陪伴亲人有尊严有温度地安详离开。

安宁病房里,这样的温暖故事很多,并且当事人通常都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在海医安宁病房中,工作团队还会评估临终病人家属的哀伤状况,病人离世后半年,哀伤关怀小组会回访家属,了解其身心状况,提供后续的支持服务。

咨询师记得曾有位女士,照顾临终的妈妈无微不至,大家都很感动。通过交流了解到,这位女士一边照顾妈妈,还一边牵挂着家里的外孙女,说自己平时帮女儿带4岁外孙女,近期不在家,外孙女就常哭闹。经咨询师评估,她可能会有延长性哀伤的问题。在后来2次间隔一年多的电话回访工作中核实,的确如此。

透过她的模式可以看到,她的能量比较多地都投注在他人身上,而回到自己身上的比较少。因此丧失妈妈后,心中就空了的感觉,妈妈不在爱就不在了,很难完成哀悼。

对于预期性丧失,有的家属在长期照顾中慢慢接受病人终将离开的事实,哀伤期比较容易渡过。但对有些照顾者,其生活可能很大的重心就是照顾病人,病人的离开使他/她失去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生命更容易产生无意义感。这样的哀伤也会延续更长时间。
反对
客户端用户
威望:
1170 V8
注册时间:
2025-01-15

返回列表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快速回帖

下载购物狂客户端
回帖双倍威望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广播台

热门推荐:盘点住过的国宾馆去了风车与海的世界响应国家号召该减肥了盒马做饭分享5天青岛烟台威海游记打造一个屋顶花园全过程便宜又好看的小裙裙春日的广阳岛
 

 


引用回帖: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