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新一轮房改早在2018年就由深圳率先拉开。当年深圳提出,
将住房分为市场商品住房、政策性支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三大类。其中,政策性支持住房包括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也即四类,商品房、人才住房、安居房、公共租赁住房,未来的占比分别是40%、20%、20%、20%。
按照这个规划,未来深圳供应的所有住房结构中,商品房占比40%,保障性住房(包括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占比60%。
此后,在“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新格局。
去年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更是对未来十多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做了总定性:
1、房住不炒仍是总基调。
2、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
3、健康发展,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
4、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但今年深圳表态,取消了原来的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等住房类型,新增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细分为政府组织配租和社会主体出租两种类型)、共有产权住房等住房类型。
也即由保租房、共有产权住房顶替原来的人才房和安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