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来自:重庆杂谈

如冰

楼主

2024-05-01 846 11

反转!内蒙古“切糕”后续:16元一克是泡酒药材,爆料媒体删视频

在数字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一则新闻能在瞬间引爆全网,但其真实性常常在波澜壮阔的网络热潮中被忽视。


回复(11)
如冰 沙发
现场情况

2024-05-01

如冰 板凳
近日,一段关于内蒙古服务区“切糕门”的视频火遍社交媒体,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和愤怒。

然而,当真相一层层剥离,我们才发现,背后的事实远比表面所见复杂得多。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价格的误会,更是媒体职责与道德的一次严峻考验。


2024-05-01

如冰 地板
究竟是怎样的误会导致了这一连串的风波?媒体又是如何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一错再错的呢?

切糕门事件原是药酒交易
起初,这段视频描述的是一位男子在内蒙古某服务区购买切糕,却被告知需支付高达12000元的费用,原因是每克16元。


2024-05-01

这种天价立即激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但事实上,所谓的切糕根本不是甜点,而是用于泡制药酒的珍贵药材。

这种药材在市场上的确具有不菲的价值,但由于媒体的初步报道缺乏深入调查,便造成了公众对价格的误解和对卖家的谴责。


2024-05-01

此事件不仅反映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问题,更暴露了在热点新闻面前,很多媒体选择了速度而非准确性。

细心网友揭示真相
随着事件的发酵,一些细心的网友开始质疑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并通过网络平台对视频内容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2024-05-01

他们发现,视频中提到的所谓切糕实际上是药材,而非大众认知的糕点。这些药材被用于制作特定的药酒,其价格自然远高于普通食品。

这一发现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引发了对媒体报道真实性的广泛质疑。


2024-05-01

此过程不仅显示了公众监督的力量,也提醒了媒体在报道时必须进行充分的事实核实,避免盲目追求点击率而误导公众。

媒体的急忙撤稿与责任逃避
当真相逐渐明朗时,原本火热传播的媒体却选择了一种令人失望的方式——删除视频,仿佛试图抹去错误的痕迹。


2024-05-01

多家蓝V认证的媒体纷纷撤回了初始报道,却未对公众作出任何解释或道歉,这种行为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媒体责任感和道德标准的深刻反思。

在追逐热点和流量的同时,媒体似乎忘记了其基本职责——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


2024-05-01

这种对错误处理的态度,不仅伤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严重损害了媒体自身的信誉。

“切糕门”事件从一开始的简单误会,到最后的媒体责任逃避,反映出当前社会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多重问题。


2024-05-01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