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是指地方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取财政收入来维持政府开支与公共建设费用。
了宝贵的发展喘息时间。虽然中国经济迎来光速发展,但毕竟产业太落后了,而且由于西方国家对高精尖领域的围追堵截,中国的产业其实一直都没能完成产业升级和换代,2008年后的「四万亿放水」又进一步导致了金融资本对实业资本的侵蚀。2015年我们本来有机会可以逐渐拆除掉土地财政...
导的模式,也不是新加坡以85%以上以祖屋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发展模式,而是从中国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三高(高房价、高地价、高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占比达50%以上)模式演化而来。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更强调的是以高房价来推高地价,以此来增长地方土地财政...
相比于全国大部分城市,房地产产品设计奇异出彩许多——当然这也是适应山城地势的需要。也是如此,重庆的社零水平远远超过了人均GDP的表现,2021如图:去年数据已经超过北京,社零全国第二。然后,全世界大部分大城市是没有这种置换链的,这属于土地财政...
导致大量抛售----成都天府新区现在2万的房子,两年左右后6600,房产税1.5%-4%房地产税有两种模式1.没有免征面积。国外基本都这个模式。按照目前缺口,大概需征收1.5%左右才够。2.有免征面积。收2%-4%才够。缺点:有规则漏洞。比如假离婚什么的。从土地财政...
主城投千亿回购90平以下的房子,10w套同时建立公共租赁平台,引导后来的年轻人持续交租,又减轻了购房压力长期分而治之,郊区公租房,地铁沿线租赁房,核心圈卖品质房,两年后,土地财政转变为租赁财政。
一定要明白,重庆不是一个落后的城市!甚至恰恰相反,重庆基本面和战略定位,以及她的发展都非常好!重庆房价的低,你可以看作是她独特的优势,当然,不是站在楼市的角度,而是站在城市的角度!因为有政治特权,因为有天量固投,可以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所以,Z F炒作地价的动力不足...
保障房确实让所有人受益 确实好路子第一 能让土地重新流转起来 虽然还是左手倒右手 但土地财政问题得到很大的缓解 因为保障房这品质和地段价位绝对不愁卖。第二 8000的均价能彻底锁死普通商品房的泡沫空间 金融属性被彻底打灭永无翻身之地第三 普通人购入后同样要装修购买家...
投入,地铁老化就会很快。大家可以看欧美国家,比如纽约之类的一线城市,看看他们的地铁,已经破成了什么样了。国内现在把地铁卡的越来越紧,也是知道以后没钱了,人也没那么多了,修那么多地铁,搞不好连维护费都出不起。重庆政府补贴占了相当的比重,这是不可持续的,只能说是土地财政...
降至低位,而上半年储蓄存款新增近12万亿元。一方面消费复苏不及预期,1-7月社零销售统计中的商品消费增速仅5.9%,另一方面居民提前还贷现象明显增加,上半年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7%。财政紧平衡背景下收支矛盾不断加大,土地市场下行导致城投平台扩张背后的土地财政...
上面想做一件事,考虑的并不是可行性,而是必要性。国家队下场收房:一来,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建立保障房体系,有助于虹吸年轻人,为城市提供长期发展动力。二来,可以将收回来的房子,打包再融资,从银行里撬动更多的资金,借新还旧隐性化债。三来,可以有效降库存、稳房价,实现土地财政...
,马上公积金和土地出让政策就有所松动”。 * K6 c# ; D' J( b8 i 杨红旭提及的公积金和土地出让政策,主要指的刚刚在部分地区提高的公积金贷款上限和拿地保证金比例降低。 - D% ]! K9 {9 ~ V' { 不仅仅是针对购房者,对于仍需依赖土地财政...
哪儿出?谁来管理经营?那么多专业的开发商去做租房业务,都还没赚钱,如果政府真的去做经营,哪里来的优势?所以我的猜测是,这些收购来的商品房,因为是在核心区,配套非常完善,肯定非常好租,政府可以拿这些保租房未来的长期租金收益来做reits,在资本市场上筹钱。没了土地财政...
所有发生的一切,都需要有人买单。频繁发生的山火,要保险公司来买单;高温和干旱天气,要工厂的生产进度慢下来买单;限电,要重庆579家被限制了营业时间的商场来买单,这里面是无数个在商场里讨生活的小商家和小老板;疫情,要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 来买单房地产销量下滑,要土地财政...
夫妻二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抵消房贷利息每月1166元,共抵扣14000元(概算)。最后,夫妻二人在住房方面费用支出为1.7万元。这样看,是不是大大的释放了从低收入人群到中产阶层的购买力,压制了高收入人群对公共资源的过多占用。房地产税现在看太过敏感,把它当做替代土地财政...
万降价逃。而这里的坏多还呕心沥血的把这个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告诉我们 目前这一系列房地产救市政策,其实并没有遵循巿场经济规律,也不是为广大消费者解压,而是为了救XX 、救银行、救开发商。调整首付比例、认房不认贷、房贷利率下调甚至取消限购,都是为了稳房价稳地价稳土地财政...
全部(197)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