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是指地方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取财政收入来维持政府开支与公共建设费用。
特别是去年底到今年土拍的地块的楼盘陆续入市。而最低值的楼盘在一轮又一轮的高峰或低迷的成交中逐渐退去,有持续关注某一版块楼盘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一年前或是数月前在那个版块可以买入的最低价格是多少?除去几个冷门区域,绝大多数的版块的最低值都被拉高。 从ZF决定往土地财政...
从楼市新政和第二批集中供地来看,ZF对市场明显缺乏信心。楼市新政,不痛不痒,既不想方虹吸周边人才,也不设法鼓励生育,一味地放低门槛,鼓励本地刚需加杠杆接盘,难矣,危矣。二次供地,大有躺平之势,土地财政是很重要,可稳预期更重要,宁可不卖也好过贱卖,哪怕左手倒右手也要给...
导致其它行业税收没有土地财政来得快!如果大米10元一斤,梨子,苹果10元一个,汽车50万一辆,好多民生问题,环境问题,税收都可解决。很多人只讲单方面的房地产调控,而没考虑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价格的问题。
变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预期,促使供需两者走向平衡。第二,结合中国经济社会转轨,应特别强调,中国的市场经济需要有分税制财税机制匹配,那么必须解决包含房地产税的地方税体系构建问题。从1994年至今,省以下体制没有真正进入分税制状态:地方税体系没有成型,基层财政困难、土地财政...
,吸引的高素质人才就会越来越多。房价为什么会跌?不会的。02自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对不足导致地方政府转向土地经营,以此弥补城市建设的支出,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划归地方政府,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地方的第二财政,也被外界俗称为“土地财政...
要吧教育、医疗、食品价格市场化,看病门诊费让医生自己定,公立小学一学期4万美元,房价立刻降。想想也是这个道理。重庆公交换乘,坐二十几公里才1.8元,油费够吗;普通学校一学期才几百块钱学杂费,电费够吗。就连邻水中央公园,你敢说建设与维护经费里面,没有包含大量的土地财政...
首先,我们要明确国家全国普收房地产税的目的:1.土地财政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房地产税将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2.企业增值税由17%降到13%,个税起征点提高,还要考虑家庭支出减免(租房,教育,养老),缺口必须要新开税种(房地产税)来填补。3.财富的再分配,缩小...
政府和个人一样,都存在收入和支出的问题。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有四项:1.税收2.中央补贴拨款和转移支付3.土地出让金4.举债支出就很多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务员工资,民生改善等等从收入的方面来讲,土地出让金是很大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后来有了土地财政的说法,在经济不是很强...
万把块钱每平的房子交房产税,这是重庆某个时期带来的特色。那边损失大,粗鲁算了,预估重庆需要交房产税的房屋有2万套,平均每套每年6000的税钱,一年的税钱就是12个亿。对土地拍卖的影响,以南坪今天的拍卖为例,总共84995.8平米,每平方以增加5000每平算,则可增加...
稳步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陈宝存:房价怎么降会再怎么涨回去 来源:中国地产杂志 2012年01月27日 当楼市“量价齐跌”被媒体疯狂宣扬并风卷残云般横扫整个房企市场,当楼市“唱衰”言论以绝对压倒性优势涤荡购房者的心理底线,当楼市到了“抄底”的紧要关头的专家预测充斥各大荧屏时,陈宝存认为,...
地价一直在涨,国企拿地负债越来越高,二手房给你锁死无法交易结果会是什么?你们说土地财政,政府地卖出去gdp不会降,因为国企会接盘,政府的钱来自于纳税人,国企借钱买地,这个钱来自于银行印钱,但是多印的钱在二手房锁死无法流通,最后国企负债越来越高,永远还不完,所有老百姓...
位,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在“稳楼市的主基调下,如果房价上涨压力大,楼市调控政策就会收紧,促使楼市快速降温。但是如果房地产行业下滑严重,政府也会想办法救市,因为当前房地产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政绩依赖土地财政...
,马上公积金和土地出让政策就有所松动”。 * K6 c# ; D' J( b8 i 杨红旭提及的公积金和土地出让政策,主要指的刚刚在部分地区提高的公积金贷款上限和拿地保证金比例降低。 - D% ]! K9 {9 ~ V' { 不仅仅是针对购房者,对于仍需依赖土地财政...
1、房价阴跌,成交量很低。2、房地产税没落地之前,这是地方土地财政最后挽歌。3、看看身边那些没买房的人,1-2年能挣到买房的钱吗?这三点,你仔细考虑一下,觉得房地产还能起飞吗?周末去大坪和南岸看了一下,我看哪些人还会去炒房…
上面想做一件事,考虑的并不是可行性,而是必要性。国家队下场收房:一来,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建立保障房体系,有助于虹吸年轻人,为城市提供长期发展动力。二来,可以将收回来的房子,打包再融资,从银行里撬动更多的资金,借新还旧隐性化债。三来,可以有效降库存、稳房价,实现土地财政...
全部(197)
更多